社會建設提高深圳“暖實力”
發布日期:2015/5/8 9:09:42 | 瀏覽次數:6513 來源:《深圳特區報》5月8日A01版■ 深圳特區報記者 盛佳婉
加強社會建設,增進民生福祉,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
5年前,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要更加強化社會建設和管理,“和諧深圳”建設要推出新舉措。2010年底,我市召開建市以來第一次全市社會建設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把社會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并提出了“兩步走”的社會建設目標,即到2015年初步建成民生幸福城市,到2020年社會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幾年來,無論是持續增長的民生投入,還是推出“巨災保險”的“中國樣本”;無論是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社會建設的“生力軍”,還是創新社會治理的“織網工程”;無論是打造社會建設的人才高地,還是推出社區共治的“社區基金會”……深圳抓住改革創新的“牛鼻子”,以創新促社會建設,通過社會建設提高深圳“暖實力”,讓深圳逐漸成為包容發展的示范城市。
民生投入逐年增加
有一種自豪叫做“來了,就是深圳人”!皝砹,就是深圳人”不僅是句口號,更是擲地有聲的承諾。
2012年初,深圳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促進條例》,率先以立法的形式明確了社會建設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重點工作。同時,響亮地提出“社會建設是人的建設”的理念,確定了“惠民生、保民安、穩民心、聚民智、借民力、修民德”的社會建設“18字要求”。
近年來,我市民生領域投入逐年增加。據統計,2010-2014年市區兩級公共財政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住房保障等九大民生領域的投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2.36%,用于民生領域的財政投入水平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處于領先水平。
民生投入不斷增加的背后,是基本服務均等化的不斷推進。
社會保障方面,去年,我市推出了巨災保險的“中國樣本”。由市政府出資購買商業巨災保險,無論是戶籍非戶籍,只要你在深圳遭遇地震、臺風、海嘯、暴雨等15種災害時,不需花費一分錢,你將能獲得最高10萬元的人身傷亡救助保障和2500元的核應急轉移安置保障。此外,我市月最低工資標準、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2030元和800元,居全國領先水平;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成為全國非戶籍參保人數比例最高、保障力度最大的城市。
義務教育方面,根據《深圳市暫住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管理辦法(試行)》規定,凡年齡在6—15周歲,有學習能力,父、母在深連續居住一年以上,提供相關材料,均可申請在深圳接受義務教育。如果因公辦學位不足,孩子需入讀民辦學校,政府將對每個小學生給予每年5000元、每個初中生每年6000元的學位補貼。我市重點加大對原特區外地區公共服務資源的投入力度,原特區外地區每千人總體學位數由2012年的98個增加到2014年的109個,每千人病床數由2.0張增加到2.2張。
市社工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的目標是在2020年形成覆蓋全市、功能完善、水平適度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全體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共繪美好“筑城愿景”
“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有‘法寶’,那就是50年前提出、至今仍歷久彌新的‘楓橋經驗’!笔猩绻の嘘P負責人表示,這個“老經驗”對于構建現代城市治理體系依然很管用,“它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堅持依靠和發動群眾,實現預防化解矛盾’!
深圳將“楓橋經驗”與“風景林工程”、“織網工程”有機結合。通過遴選基層社會管理創新中符合“楓橋經驗”基本內涵的“盆景”,推廣成為社會建設“風景林工程”項目。同時,以深入推進社會建設“織網工程”為抓手,完善信息采集系統和社會管理工作網、社區家園網建設。
初期,深圳選取了基層黨建區域化、社區服務中心、社區居民議事會、社區公益服務項目和樓棟長等5個與基層社區建設有關的項目作為第一批“盆景”項目在全市推廣。如今,首批“風景林”從盆景已成為風景;鶎狱h建區域化項目實現全市642個社區綜合黨組織“全覆蓋”。776個居民議事會遍地開花,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熱情高漲。全市已建成565家社區服務中心,今年將實現全覆蓋。全市14.7萬名樓(棟)長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一環。
而隨著“織網工程”全面推進,我市基礎信息資源庫已融合公安、教育、住建、勞動社保、衛生計生、出租屋等部門數據達14億多條,在全國率先建成了集人口、法人、房屋等于一體的城市級大數據庫,并搭建了決策分析應用平臺。以教育積分入學為例,往年學生家長需要提前一至兩個月往返政府各個部門開具各類證明材料,如參保證明、計生證明等,然后到學校辦理入學申請手續。整個過程程序復雜,耗時長,工作量也很大。依托“織網工程”,學生家長在網上申報信息后,系統后臺就可以自動進行比對核驗,減少了政府相關部門審核各類材料的時間,整個過程從以往耗時數周減少為幾個小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發改、教育、住建、民政等部門,已利用該平臺在人口“十三五”規劃、積分入學、保障房輪候、老年證辦理等方面廣泛開展應用,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社會力量蓬勃發展 成社會建設“生力軍”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
社會組織,是實現政府職能主動轉移,聚集社會力量創新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得益于深圳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截至去年底,全市社會組織總數8241家,年均增長率達20%,創造了社會組織培育的“深圳速度”!吧鐣α康玫搅顺浞终{動后,我們的工作理念從‘重登記輕管理’轉變為‘易登記重管理’,培育發展與管理監督并重,打造社會組織的‘深圳質量’,促使社會組織良性發展!笔忻裾贮h委書記、局長杜鵬表示。
社會組織蓬勃壯大,其承接政府職能的能力也越來越強,“政府搭臺,社會組織唱戲”的模式越來越成熟。五年來,深圳先后兩輪推進政府職能轉移。2010年,清理出80項可轉移和可購買服務的政府工作事項;2013年,對涉及30個部門的近千項行政服務事項進行全面清理,形成可轉移和可購買服務事項的目錄,為社會組織的發展營造出更大的空間。
作為全國的社會建設人才高地,專業社工是深圳的一張閃亮名片。目前,全市專業社工已近7000人,其中一線社工4970人。在志愿者隊伍建設方面,我市建成143個社區U站、100家青春家園社區服務“專柜”、500個志愿服務固定服務點,全市注冊志愿者超過105萬人。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5-05/08/content_32181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