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縱橫談——在特發“對‘互聯網+’思考與挑戰”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上)
發布日期:2015/8/13 14:22:03 | 瀏覽次數:9168 來源:張建民/集團總經理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記者招待會上他又說:“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會使中國經濟飛起來”。這些講話,可以讓我們看到,“互聯網+”已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1)“互聯網+”是一項國策,已經是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要一環,中央將會推出一系列相關的舉措;(2)“互聯網+”是一個方法論,將會指導中國企業的轉型及升級;(3)“互聯網+”是一個時代的趨勢,體現出極強的使命感,作為國企更應順勢而為。
一、“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一)全球互聯網移動化、產業化、智能化的進程加快
大家知道,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的“蒸汽時代”;19世紀中期第二次工業進入“電氣時代”;20世紀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創“信息時代”。雖然21世紀曾稱發動和創新了第四次綠色工業革命,但是,目前不少專家認為,“互聯網+”才是真正地引領著第四次工業革命。
過去30年,互聯網的發展主要完成二件事:(1)數字化,即將數字、文字、圖象、語音,包括虛擬現實、可視世界等各種信息,通過采樣定理用0和1表示,數字化是計算機的基礎;(2)IP化,通過“網絡之間互連的協議”和“IP 地址”,實現網絡相互連接。經歷了web1.0網絡互聯;web2.0社交平臺;web3.0 移動通信技術三個階段。
目前,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為互聯網+線上線下的各種商業形態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以來,移動互聯迎來井噴式發展,截至去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人,今年前3個月,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近9億人。移動互聯網不是移動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的簡單疊加,而是兩者融合的產物。從移動互聯網的特性上看,人們能隨時隨地隨身乃至在移動過程中,方便地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和服務;從移動互聯網的內容看,海量APP的私人定制超市,可以依個人的喜好和需求下載應用;從移動互聯網賦予時空和個性化的特性看,為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和空間填充內容,且呈短小的碎片集聚。隨著智能終端和應用的結合,互聯網將影響人類的思維和習慣,其在滿足人們信息獲取、社交、娛樂、購物等需求后,也為無數行業提供資源配置服務。因此,移動互聯網為互聯網產業化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前景。
當我國興起“互聯網+”浪潮的時候,發達國家正在將互聯網推向智能時代。如,以西門子為代表的德國先進制造廠商,倡導和認為現在進入信息與物理融合系統為基礎的智能化、網絡化的工業4.0時代,開發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產工廠;日本制造從大型工業使用的機器人,到模樣嬌小可愛、用來陪伴老年人的機器寵物貓,甚至開發與真人相似的類人機器人;美國悄悄地進入以本國強大的軟件技術、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基礎,由極客和創客為主要參與群體,以硬件為表現形式的新產業形態—“新硬件時代”。
所謂“新硬件”,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過去的生產和生活中前所未有、見所未見的人造產品。如,谷歌的智能眼鏡、無人駕駛汽車、士兵專用智能機器馱驢;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KINDLE、送快遞的多軸無人飛行器;AUTODESK利用3D打印機打出來殘疾人的假肢;FACEBOOK用虛擬設備讓年輕人體驗的“真實世界”;馬斯克制造純電動車“特斯拉”、可回收火箭和制造“超級電池”;蘋果的智能手表等等。
引領美國“新硬件時代”的是那些創客,他們1/3在大學里,1/3在自家車庫里,還有1/3在孵化器里。美國硅谷的孵化器,像一家大學實習工廠,給創客們提供各種機床和工作臺,還有3D打印等各種先進設備和原材料。創客設計的產品從原型到最后包裝完畢的樣品,都在這個工廠里完成。政府、天使投資、VC、PE等機構或個人,對創客在產品形成的不同階段提供金融支持或合作。其間,有些科技巨頭則花小錢物色和選擇購買創客團隊及技術成果,進行孵化,一旦成功了,動輒就會撬動百億級的市場。
中國這幾年開始有類似的創客孵化器,現階段正在成為互聯網+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目前,深圳定位為“創客之城”,也被稱為“創客天堂”,正將創客打造為一張代表創新與活力的城市名片。
中央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具有重大的意義,就是以互聯網+為引領,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二)互聯網經濟的特點
按照國家發改委《關于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的官方版本:“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它反映在互聯網經濟呈現三個特點:
“去中心化”。互聯網連接方式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必然對壟斷、重資產、低效、高耗型的行業帶來顛覆性的重構。
“去中介化”。互聯網打破信息不對稱這個格局,第三方的營銷平臺作用會減弱,中間市場萎縮。供需雙方直接對接,節約了時間、人力、物力等多方面交易成本,惠及交易雙方。
“去產品化”。互聯網加快技術的創新和復制,競爭趨于透明和激烈,直接賣產品的利潤將越來越薄,而賣產品中附加的個性服務和全解決方案,將越來越普遍。
(三)“互聯網+”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商業模式是指以互聯網為媒介,整合傳統商業類型,連接各種商業渠道,具有高創新、高價值、高盈利、高風險的全新商業運作和組織構架模式。以往互聯網商業模式都是“互聯網+傳統商業”:1.0時代是互聯網+信息,2.0時代是互聯網+交易,3.0時代是互聯網+綜合服務。雖然互聯網技術不斷進步,商業模式不斷創新,但總是遵循“互聯網+360行”的模式。因此,“互聯網+”是互聯網融合傳統商業,并且將傳統商業改造成具備互聯網屬性的新商業模式的一個過程。
過去幾十年來,“互聯網+”已經廣泛地改造及影響了許多個行業。在經濟形態方面:“互聯網+媒體”產生網絡媒體;“互聯網+娛樂”產生網絡游戲;“互聯網+零售”產生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產生電子銀行等等。在互聯網企業方面:“互聯網+傳統廣告”就有了百度;“互聯網+傳統集市”就有了淘寶;“互聯網+傳統百貨賣場”就有了京東;“互聯網+傳統銀行”就有了支付寶;“互聯網+傳統網絡安全”就有了360;“互聯網+傳統紅娘”就有了世紀佳緣;“互聯網+傳統農業”就有了陽光舌尖…
二、從“+互聯網”做起,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
(一)“+互聯網”是“互聯網+”的開端
有專家說,“+互聯網”與“互聯網+”并不是兩個完全相同的概念。我認為,“+互聯網”應該納入泛“互聯網+”的范圍,但把兩者區別開來也有其意義。因為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結合,是從互聯網的應用(即“+互聯網”)開始,再到與互聯網的融合(即“互聯網+”)。在“+互聯網”中,傳統產業是主體,互聯網只是工具,而工具的最大特點就是被動,傳統產業的基本形態并沒有因互聯網的加入而改變;在“互聯網+”中,互聯網是作為生產要素與傳統產業融合,通過應用創新和模式創新,顛覆性地重構傳統產業。
例如,特力集團做汽車后市場,有網絡銷售平臺,有微博、微信公眾號,還通過大數據定向營銷,這當然可以叫“汽車后市場+互聯網營銷”,但算不上“互聯網+汽車后市場”。又如,易到用車是中國第一家專業提供專乘約租車服務的電子商務網站。它與租賃公司合作,選擇符合條件的車輛加盟,建立一個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商務用車平臺,1小時預約,專業服務,車網服務已經覆蓋全國70個大中城市。這就是互聯網+的新型交通服務平臺。
因此,互聯網+傳統行業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應該是一種深度融合,迸發出全新的平臺、產業和生態。
(二)“+互聯網”到“互聯網+”是一個飛躍
我們從過去單一的物理世界或者是原子世界的變化,到互聯網出現,誕生了虛擬世界,再到目前進入一個全新的由現實和虛擬交互的世界當中。有的專家分析,在互聯網這個新的世界里,實際上有三層架構:
第一個層面是信息層,網絡實現了消息的采集和分發,互聯網發展最快的階段就是從這個層面開始的;
第二個層面是工作流層,開始把生活和工作中的各方面與互聯網對接起來,即業務應用層面;
第三個層面是數據層,前兩個層面所形成的大量行為數據的累積,就形成了“大數據”。通過對這些大數據的挖掘和分析,反過來對工作流程、商業模式、產品設計,甚至思維模式產生巨大的影響。
對于虛擬世界這三個層次的理解和應用,構成了互聯網的全貌。而從“+互聯網”到“互聯網+”,其實就是從信息層逐步滲透到工作流層和數據層的一個過程。從目前看,大量的傳統型企業及其活動都是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層和簡單的工作流層面,只是建了一個對外發布信息的網站,或實現某些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并沒有在業務層面和數據層進行實質的互聯網化。但是,無論“+互聯網”還是“互聯網+”,對提升傳統企業的競爭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過“+互聯網”方法,實現傳統產業經營和管理的升級
按照企業價值鏈,特發集團處于傳統行業,在“+互聯網”方面宜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是營銷的互聯網化,在互聯網上進行更高效、更精準的廣告宣傳;二是渠道的互聯網化,比如營銷渠道線下與線上結合;三是運營的互聯網化,使得企業管理經營全面轉向數字化和網絡化;四是生產的互聯網化,推動技術創新和設備智能化;五是產品的互聯網化,提升產品在服務和體驗方面的附加值。
三、向“互聯網+”跨越,創新商業模式
(一)互聯網思維是方法論
互聯網思維,就是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種“便捷的思維”,“用戶中心的思維”,“數據化的思維”。
當今,流行的互聯網思維方式,如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的七字口訣:“專注、極致、口碑、快”。雷軍曾按照上述理念,指點愛空間陳煒(中國第一家標準化家裝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優雅地解決家裝行業痛點,創立了“從毛坯到精裝20天,每平米699元,永遠保持毛利10%;并實現產業鏈標準化;定價標準化;工程管理標準化;管理過程標準化”的商業模式。陳煒稱雷軍“這兩招絕對值2000萬元”。
我認為,體現互聯網思維方式的表述很多,但重點在于對“用戶至上、體驗為王、免費商業模式、顛覆式創新”四方面的理解,其它萬變不離其宗。
第一,用戶至上。以前的企業講用戶至上、產品為王,是一種自律和追求,但是在互聯網的時代,因為產品過剩和鼠標經濟,使企業不得不真心從用戶的價值出發。同時,互聯網產品的本質是為用戶服務,用戶是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基礎。傳統經濟的商家只為付費的客戶提供服務。而互聯網企業,只要是它的產品或服務的用戶,不管付費還是免費,都是上帝。
第二,體驗為王。在沒有互聯網的傳統時期,商家跟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是以信息不對稱為基礎,買方是被動的。但是,有了互聯網之后,游戲規則變了。顧客的鼠標一點就可以比較品種和價格,而且彼此可以在網上討論,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有主動權和話語權。
1.體驗是購前的思考。它是用戶在了解產品或嘗試使用時所進行的評估,以及判斷是否購買遇到問題時所產生的思考;也是他們在與你商家互動時的感受。如酒樓開放式廚房,在于消極除顧客對食品衛生的焦慮。
2.體驗是購時的超出預期。今天,所有的產品高度同質化,其中能勝出的決定性要素,就是只有把一個東西做到極致,超出預期才叫體驗。
3.體驗是購后的感受。在互聯網時代,如果該產品或者服務做得好,好得超出用戶的預期,即使該產品企業一分錢廣告都不投放,用戶也會愿意在網上去分享,免費為該產品創造口碑,免費做廣告,甚至變成了一個社會話題。如果該產品在體驗方面做得好,用戶每天在使用它的時候都感知到該產品企業的存在,這意味著該產品每天都在產生價值。
4.體驗是有價值的精神商品。在“體驗經濟”中,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物質以外諸如心情、記憶、感覺等摸不著的主觀感受,而不是在傳統意義上把體驗打包到服務和商品之中。這是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用戶為中心,創造能夠使用戶參與、值得用戶回憶的活動。在用戶參與的過程中,記憶長久地留住了對過程的體驗。只要用戶覺得體驗定價“值得”,就愿意為體驗付錢,似乎與成本無關。
同一種商品,也許在農業經濟中只值5元(能用),在工業經濟時值10元(耐用),在服務經濟中值20元(好用),在體驗經濟中就可以值30元(好看)。這是因為在體驗經濟中,消費者對體驗享受的評價最高,也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這也造成體驗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觀價值,甚至同樣的體驗對同樣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也有不同的價值。如旅游景區門票、與海豚拍付費照片、翡翠交易等都是帶體驗型的商品。
第三,免費商業模式。互聯網上的商業模式,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必須要擁有一個巨大的、免費的用戶群,然后再創造價值延伸產品掙錢。在互聯網上,擁有一個巨大的用戶群作為基礎,百分之幾的付費率就能產生足夠的收入,就能產生利潤。互聯網經濟強調,首先不是如何獲取收入,而是如何獲取用戶。這正是與傳統廠商不同的地方。硬件也正在步入免費的時代。互聯網硬件如電視、機頂盒子、智能手表等以成本價出售,零利潤,然后通過廣告、電子商務、增值服務等方式,達到賺錢的目的。
第四,顛覆式創新。現在顛覆式創新越來越多地以兩種形式出現:一是用戶體驗的創新,把一個過去很復雜的事變得很簡單;二是商業模式的顛覆。商業模式顛覆,簡單的做法,就是你把原來很貴的東西,想辦法把成本降得特別低,甚至把原來收費的東西變得免費。也就是說,要想做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如果能夠降低兩個門檻,一個是錢的門檻,一個是使用障礙的門檻,它便能產生奇跡的力量。
互聯網思維是互聯網企業總結出來的,更適合線上的商業模式,作為傳統企業在線下經營雖不能照搬照套,但可借鑒其理念。有的專家認為,網絡思維將滲透到人類生活和人類思想的一切領域。也有的專家提醒,要注意誰在互聯網思維下裝神弄鬼?警惕那些利用互聯網思維來玩概念、博眼球、獲名利,把做得很有限或很平庸的事情包裝上互聯網思維的神圣概念。但是,不管如何,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帶有時代特征的新思維,我們既不能將它神秘化,又不能熟視無睹,而是要先了解互聯網思維,然后再結合傳統產業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互聯網+”新的商業模式。(未完待續)